本報特約評論員徐立凡
  蘇格蘭謀求獨立的行動折射了這樣一種潮流:民族主義正代替全球化,成為不可輕忽的挑戰。這在烏克蘭東部已經顯現。
  隨著蘇格蘭最後一個投票區蘇格蘭高地公佈結果,蘇格蘭全部32個區公投結果9月19日出爐:反對獨立者2001926票,占比55.30%;贊成獨立者1617989票,占比44.70%。蘇格蘭與英格蘭迄今已307年的“婚姻”得以維繫。
  蘇格蘭獨立派的興起,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現實的動力。自1707年蘇英合併之後,蘇格蘭就一直處於文化弱勢地位。英語世界大量針對蘇格蘭人的笑話,從一個側面證明瞭所謂“蘇格蘭特質”與英國主流文化的不兼容性。這種共同體內的異質性,與英國國力的下降和北海油田的誘人利益,共同催生了蘇格蘭的離心傾向。當2007年主張獨立的蘇格蘭民族黨贏得蘇格蘭議會選舉之後,這種離心傾向就轉為了實實在在的政治行動。不得不說,當初意氣風發的卡梅倫在這一問題上犯了至少是輕率的錯誤。本來,尋求高度內部自治是蘇格蘭的主要主張,但是卡梅倫剔除了這一選項,要求蘇格蘭在聯盟或獨立之中二選一。蘇格蘭與英國保守黨本來就一向疏遠,卡梅倫的決絕給了蘇格蘭獨立派正式動員的機會,並最終促成了這場可能導致國家解體的危險大對局。
  儘管在民主程序下這場對局採取了成本最小的和平方式進行,甚至其間不乏輕鬆、調侃和幽默時刻,但對獨立說“不”,只能說是個好壞參半的結局。好的一面是,多數蘇格蘭人認為與英格蘭保持一體化並無壞處。精英們總是習慣從理性角度分析蘇格蘭獨立的諸多風險,比如沒有歐盟資格,國家信用為零,與英格蘭的金融體系無法分隔,失去核保護等等,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人們投票立場的不是來自精英的警告而是基於日常生活的感性和直覺。投票結果表明,儘管平時有種種不適,蘇英兩個民族的“黏性”仍足夠強力。
  壞的一面是,裂痕已經形成,危機仍然以種種方式潛伏並等著爆發。比如,近45%支持獨立的結果,賦予了蘇格蘭獨立派繼續追求目標的空間,這很可能對愛爾蘭、威爾士的獨立陣營形成鼓勵;又如,英國保守黨與蘇格蘭之間的關係將更加棘手。事實上,“永遠沒有保守黨政府”就是蘇格蘭獨立派的宣傳口號之一。此外,如何給蘇格蘭更多的自治權以及分配石油利益,以盡可能扭轉業已成勢的離心傾向,而不是在這一過程中引起獨立陣營的反彈,也是頭疼的事。
  對於英國以外的其他多元化結構的國家來說,蘇格蘭獨立投票結果雖然令人欣慰,但也並非沒有值得警覺之處。放諸全球視野看,蘇格蘭謀求獨立的行動折射了這樣一種潮流:民族主義正代替全球化,成為不可輕忽的挑戰。這在烏克蘭東部已經顯現。
    許多年前,出生於蘇格蘭的偉大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第一次提出了自由經濟學說。其要旨被簡約地形容為“讓他做、讓他去、讓他走”。蘇格蘭獨立風潮,有點像對亞當·斯密經濟理論的政治實踐。蘇格蘭獨立派在做,蘇格蘭沒走,這種情形,可能將長期成為英國的內部運行特征,並對其他國家提出現實的警示。
(編輯:SN14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f32jfxe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